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傳統中藥調養醫學
傳統中藥醫學源遠流長,歷史超過兩千年以上,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。它以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為核心,強調調和陰陽、扶正祛邪,以恢復身體自我平衡及自癒力。中藥方劑通常由多種藥材依據藥性與君臣佐使原則配伍而成,具有「君主藥、輔助藥」等層次,發揮協同作用。
🌱 中藥的主要功效
✅ 調節免疫功能:某些中藥如黃耆、人參、靈芝等可增強免疫力,幫助預防感染或疾病復發。
✅ 抗發炎及鎮痛:例如當歸、川芎可減少慢性發炎、舒緩疼痛。
✅ 強化臟腑功能:中藥常用來調理脾胃、強化心肺、滋養肝腎,促進臟腑氣血運行。
✅ 改善睡眠與情緒:酸棗仁、百合等藥材常用於安神助眠、減緩焦慮或心悸。
✅ 調理內分泌:柴胡、白芍、當歸等用於月經不調、更年期症狀的調節。
✅ 抗氧化、抗腫瘤輔助:某些中草藥含有多酚與皂苷,具抗氧化、抗癌輔助效果。
🩺 中藥的應用範圍
-
慢性病調理(糖尿病、高血壓、慢性腎病)
-
癌症放化療的支持療法(改善體力、減少副作用)
-
婦科問題(經痛、經前症候群、不孕症)
-
腸胃疾病(腸躁症、胃潰瘍、慢性胃炎)
-
呼吸系統疾病(慢性咳嗽、氣喘、過敏性鼻炎)
-
情緒及睡眠障礙(焦慮、失眠、憂鬱輔助)
⚠️ 注意事項
-
中藥須在合格中醫師指導下使用,避免誤用或藥材來源不明。
-
部分中藥可能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,使用前請務必告知您的醫療團隊。
-
中藥雖具療效,但不應取代必要的現代急重症治療。
中藥在癌症輔助中的應用與證據
🌿 中藥在癌症治療中的角色
👉 輔助治療 (Adjunctive / Supportive Therapy)
-
中藥在臨床上主要被用來輔助癌症患者,例如減輕化療或放療的副作用(如噁心、疲勞、免疫低下)、改善食慾、提升體力、增強生活品質。
-
有些中藥含有抗氧化成分或免疫調節成分,可能支持人體抵抗腫瘤生長,但證據多為輔助性質,尚未能完全取代標準癌症療法(手術、放療、化療、免疫療法)。
👉 改善體質 / 增強免疫
-
中醫講的「扶正祛邪」在癌症治療裡,指協助病人維持良好的體力與免疫力,讓患者更能承受正規療法,減少治療中斷。
🌿 中藥輔助癌症治療的研究
🧪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+化療
2013 年 PLOS One 發表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,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,合併 CHM 的化療可顯著提升即刻腫瘤反應 (RR = 1.36),改善生活功能評分(KPS 兩倍提升,RR = 2.90),並減少 III–IV 級噁心嘔吐(RR = 0.24)及血紅素、血小板下降(RR = 0.64)等副作用。
🎀 乳癌化療副作用減輕
2020 年《Frontiers in Oncology》的回顧分析指出,CHM 輔助乳癌化療,可減少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掉髮、骨髓抑制、免疫功能受損等副作用;但由於試驗質量普遍不足,仍需更大樣本、嚴謹設計的 RCTs 。
🧬 大腸癌輔助化療
回顧顯示 CHM 作為大腸癌輔助療法廣泛使用,主要目的是緩解化療引起的副作用並提高化療配合率;但目前證據仍不完整,尚無確定結論,需更多嚴格臨床試驗 。
👩⚕️ 卵巢癌化療後應用
系統回顧納入 18 項 RCT(975 名患者),結果顯示 CHM + 化療組在中醫症狀改善、生活品質(KPS)、CD4 比率、CA125 降低、3 年存活率皆優於西藥單獨組,且胃腸道反應與骨髓抑制症狀顯著減少。
📉 化療副作用整體緩解
最新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顯示,TCM (中草藥與針灸)可顯著減少化療與放療引起的不良反應(包括噁心、疲勞、白血球抑制等),整體統計結果高度顯著(p < 10⁻⁵) 。
🌿 常用中藥成分與研究亮點
黃耆 (Astragalus):多項 meta 分析指出,與鉑類化療合併使用可提升胃癌/肺癌的客觀反應率、生存率與生活品質,並減少毒性反應 。
華蟲草 (Huaier):臨床研究顯示對肝癌及胃腸道癌有改善生存率、降低復發、增強 T 與 NK 細胞功能、修飾巨噬細胞及細胞因子分泌,有整體低毒性特性。
⚠️ 重要提醒
-
若單靠中藥治療癌症,缺乏足夠臨床證據支持,可能延誤病情。
-
標準治療(手術、放化療、標靶藥物、免疫治療)依然是目前臨床證實最有效的癌症療程。
-
如果想搭配中藥調理,一定要由合格中醫師評估,同時與西醫治療團隊討論,避免藥物交互作用或療效衝突。
-
不要輕信民間宣稱「中藥單方可以根治癌症」的說法,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。
✅ 總結給病患的建議
-
中藥可以在癌症治療中當作輔助選項,協助減少副作用、維持體力、調節免疫
-
標準的西醫治療(手術、化療、放療、標靶藥物、免疫治療)依然是治療癌症的主力
-
如果您想同時使用中藥,一定要和您的腫瘤科醫師與中醫師討論,確認安全並避免互相干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