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絡服務專員 Todd Ting:09:00~18:00 (GMT+8)
zh-tw
  • zh-tw
  • en

CAR-T / CIK / TIL 癌症免疫細胞療法

CAR-T Therapy (運用於血液腫瘤)

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療法(CAR-T 細胞療法)是一種先進的基因改造免疫療法,以下分段介紹其機制、製備流程、已獲批准的產品、主要臨床適應症、治療成效與風險,以及發展挑戰與未來趨勢。

🧬 1. 定義與作用機制

CAR-T 細胞是在患者自身的 T 細胞上,基因工程引入一段融合抗原受體(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, CAR)的 DNA,使之能直接識別並結合腫瘤細胞表面的特定抗原。當 CAR-T 細胞與目標抗原結合後,會被激活、增殖並釋放細胞毒素,專一性地殺死帶有該抗原的癌細胞,同時促進整體免疫反應,達到治療效果。

🧬 2. 製備與治療流程

  1. 白血球採集(Leukapheresis):從患者外周血分離出 T 細胞。

  2. 基因轉導:利用病毒載體(通常為逆轉錄病毒或慢病毒)將 CAR 基因導入 T 細胞。

  3. 體外擴增:在細胞培養條件下增殖改造後的 CAR-T 細胞,通常需數週時間。

  4. 淋巴去plete化:患者先接受化療以消除部分免疫細胞,為 CAR-T 細胞創造增殖空間。

  5. 回輸(Infusion):將擴增後的 CAR-T 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,開始獵殺腫瘤細胞。

🧬 3. 已獲准的 CAR-T 產品

截至目前,美國 FDA 已批准多款 CAR-T 細胞療法,包括:

  • Tisagenlecleucel(Kymriah):適用於復發或難治性 B 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大細胞 B 細胞淋巴瘤。

  • Axicabtagene ciloleucel(Yescarta):用於復發或難治性大細胞 B 細胞淋巴瘤、濾泡性淋巴瘤等。

  • Lisocabtagene maraleucel(Breyanzi):治療多種復發/難治性非何杰金淋巴瘤,含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與濾泡性淋巴瘤。

  • Idecabtagene vicleucel(Abecma)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(Carvykti):針對多發性骨髓瘤之 BCMA 抗原。

  • Tecartus:適用於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等。

2025 年 6 月,美國 FDA 進一步取消了這些 CAR-T 療法的 REMS(風險評估與緩解策略)要求,僅保留加強標示與警語,以簡化臨床使用流程並擴大病患可及性。

🧬 4. 主要臨床適應症

  • 血液腫瘤

    • B 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(B-ALL)

    • 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(DLBCL)

    • 濾泡性淋巴瘤、套細胞淋巴瘤(MCL)

    • 多發性骨髓瘤(MM;抗 BCMA CAR-T)。

  • 實體腫瘤(臨床試驗中):近期研究利用 CRISPR 基因編輯改造的 CAR-T,針對乳癌、結腸癌、卵巢癌等固態腫瘤,已在動物模型中展示極高療效並降低毒性,預計 5 年內進入人體試驗。

🧬 5. 治療成效與風險

  • 成效:對於復發或難治性血液腫瘤,首次完全緩解率可達 40–90% 不等,不少患者獲得長期緩解。

  • 主要風險

    • 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(CRS):最常見且嚴重,可表現為高熱、低血壓、器官功能障礙,需積極支持治療。

    • 神經毒性:包括譫妄、失語、癲癇樣發作等,通常可逆。

    • B 細胞缺乏:若 CAR 目標為 CD19,正常 B 細胞亦可能被清除,需補充免疫球蛋白。

  • 持續監測與管理風險是確保療效與安全的關鍵。

🧬 6. 挑戰與未來趨勢

  1. 固態腫瘤阻礙:腫瘤微環境抑制、抗原異質性與實體腫瘤穿透率低,使得 CAR-T 治療實體腫瘤面臨挑戰。

  2. 抗原逃逸:腫瘤可下調或突變抗原,導致 CAR-T 失效。雙特異性 CAR/可拆卸 CAR 設計正在被開發中,嘗試減少逃逸風險。

  3. 現成即用(Allogeneic)CAR-T:使用健康供體 T 細胞製備的「庫存」CAR-T,有望降低成本並加速供應。

  4. 智慧控制系統:利用可誘導表達、基因迴路或小分子開關,精準調控 CAR-T 活性與半衰期,提升安全性和耐受性。

隨著基因編輯、納米技術與合成生物學的進步,CAR-T 細胞療法有望跨越現有限制,擴大適應症,成為更廣泛人群的標準治療選擇。

CIK Therapy (運用於實體腫瘤為主)

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療法(CIK,Cytokine-Induced Killer Cell Therapy)是一種體外誘導與擴增患者或供者免疫細胞,並回輸以增強抗腫瘤效能的細胞免疫療法。以下分節介紹其定義與歷史、作用機制、製備流程、臨床應用、療效與安全性,以及挑戰與未來發展。

🧬 1. 定義與歷史

CIK 細胞最早由 Schmidt-Wolf 等人在 1991 年發現,並於 1999 年開始進行癌症臨床實驗。CIK 細胞介於 T 細胞與自然殺傷細胞(NK cell)之間,兼具兩者的特性,被視為高效且低副作用的免疫效應細胞。

🧬 2. 作用機制

在體外,外周血或臍帶血單核細胞暴露於一系列細胞因子(如干擾素-γ、抗-CD3 抗體、白細胞介素-1 與白細胞介素-2)後,促使大批 CD3⁺CD56⁺ 雙陽性細胞生成。這些 CIK 細胞可非限制性地識別並裂解各類腫瘤細胞,包括對 NK 細胞或 LAK 細胞具抗性的腫瘤株,且其細胞毒性主要透過穿孔素/顆粒酶途徑實現。

🧬 3. 製備流程

  1. 細胞採集:由患者或健康供者採集外周血單核細胞(PBMCs)或臍帶血單核細胞。

  2. 體外誘導:將單核細胞接種於含干擾素-γ的培養基中,24 小時後加入抗-CD3 抗體與 IL-2,持續培養約 14–21 天以擴增 CIK 細胞。

  3. 品質檢測:檢測細胞表型(CD3⁺CD56⁺比例)、細菌/支原體污染及內毒素含量。

  4. 回輸治療:將符合品質標準的 CIK 細胞回輸至患者體內,並視情況可與化療、放療或標靶療法併用。

🧬 4. 臨床應用

  • 實體瘤多項臨床試驗顯示,CIK 療法可作為結直腸癌、肝細胞癌、胰腺癌及卵巢癌等術後輔助治療,有助降低復發風險並提高生存率。

  • 血液腫瘤:在急性白血病、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研究中,CIK 細胞與其他免疫或化療策略聯合使用,可顯著延長無進展存活期與總生存期。

  • 併用策略:與樹突狀細胞(DC)、PD-1/PD-L1 抑制劑或化療藥物聯合,能增強細胞殺傷活性並改善治療成效。

🧬 5. 療效與安全性

大規模回顧(1999–2019 年,共 10,225 例患者)顯示,CIK 療法可顯著改善中位無進展存活期(mPFS)、中位總生存期(mOS)與總緩解率(ORR),且治療相關副作用以輕度發熱、乏力為主,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極低。

🧬 6. 挑戰與未來發展

  1. 療效異質性:不同腫瘤及患者之間,CIK 細胞產量與效能差異大,需統一製備與評估標準。

  2. 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:實體瘤中免疫抑制因子與細胞可抑制 CIK 細胞功能,未來聚焦於改良細胞穿透力與抗抑制能力。

  3. 聯合免疫策略:開發更多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、CAR-T 或納米藥物的協同方案,以期在更多癌種中擴大療效範圍。

  4. 現成即用細胞:探索異體 CIK 或基因編輯 CIK 細胞庫,以降低成本並加速治療可及性。

隨著製程優化、聯合治療策略與基因工程技術的進步,CIK 療法有望成為更廣泛適用且高效安全的癌症免疫治療選擇。

TIL Cell Therapy (運用於黑色素瘤為主)

嵌合浸潤淋巴細胞療法(Tumor-Infiltrating Lymphocyte,TIL)是一種從患者腫瘤微環境中分離、體外擴增,再回輸以攻擊腫瘤的細胞免疫療法。以下分段介紹其定義與歷史、作用機制、製備流程、臨床應用、療效與安全性,以及挑戰與未來趨勢。

🧬 1. 定義與歷史

TIL 療法最早於 1988 年被 Rosenberg 等人發現,屬於自體細胞免疫治療的一環。TIL 指的是自然浸潤於腫瘤組織內的 T 細胞,可反映患者對腫瘤的天然免疫反應。早期研究即證實,從腫瘤組織中分離出的 TIL 具有攻擊原位腫瘤細胞的能力,並在體外經高劑量白細胞介素-2(IL-2)擴增後,能顯著提高細胞數量與活性。

🧬 2. 作用機制

體外擴增的 TIL 經高濃度 IL-2 活化後,可非限制性識別多種腫瘤抗原,並透過釋放穿孔素/顆粒酶路徑及干擾素-γ等細胞毒素殺傷腫瘤細胞。此外,TIL 能分泌多種細胞激素,改變腫瘤微環境,進一步增強抗腫瘤效應。

🧬 3. 製備流程

  1. 腫瘤組織取得:利用手術或活檢取患者腫瘤塊。

  2. 分離與初步培養:將腫瘤組織酶消化或切碎,分離出浸潤淋巴細胞,接種於含高劑量 IL-2 的培養基中。

  3. 快速擴增(REP):添加抗-CD3 抗體及輔助細胞(如刺激細胞株),在 14–21 天內快速擴增數十至上百倍的 TIL 細胞群。

  4. 品質檢測與製劑:檢測細胞表型(CD3⁺、CD8⁺比例)、效能(細胞毒試驗)、無菌及內毒素含量。

  5. 淋巴去plete化與回輸:患者接受淋巴去plete化化療,接著靜脈回輸擴增後的 TIL,並輔以高劑量 IL-2 支持,以促進其體內存活與增殖。

🧬 4. 臨床應用

  • 黑色素瘤2024 年 2 月,美國 FDA 核准 Lifileucel(商品名 Amtagvi)用於既往接受 PD-1 抑制劑(及若有 BRAF V600 突變,再加用 BRAF/MEK 抑制劑)後仍復發或轉移之不可切除黑色素瘤患者,成為首個獲批的實體腫瘤細胞療法。

  • 其他實體瘤:現正於子宮頸癌、肺癌、結直腸癌等多種實體瘤進行臨床試驗,初步數據顯示部分患者能獲得腫瘤縮小或疾病穩定。

🧬 5. 療效與安全性

Lifileucel 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,首次完全緩解率(CRR)約 20–25%,總緩解率(ORR)可達 30–40%,多數患者可維持超過 6 個月的臨床益處。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淋巴去plete化後之骨髓抑制、高劑量 IL-2 引起的發熱、低血壓、腎功能暫時性下降等,須在具備細胞治療經驗的中心嚴密監護。

🧬 6. 挑戰與未來趨勢

  1. 製程複雜與成本高:手工化分離、擴增流程繁瑣,單位療程成本可達數十萬美元。

  2. 腫瘤微環境抑制:實體瘤中免疫抑制因子(TGF-β、IL-10)及免疫細胞抑制(Tregs、MDSCs)影響 TIL 功能,研究者正探索基因工程或聯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克服抑制。

  3. 製程自動化與標準化:未來將導入封閉式生產平台與人工智慧監控,以提升產量、降低汙染風險並加速臨床可及性。

  4. 全合體(Allogeneic)TIL:嘗試利用健康供體或基因改造之通用 TIL 庫,減少取材與製備時間,並降低成本與批次差異。

隨著製程優化、基因編輯技術與聯合療法策略的成熟,TIL 療法有望擴大適應症範圍,成為實體瘤免疫治療的重要武器。